国际形势
从地图上看当今世局是多么的诡谲,中美两个大国隔着太平洋遥遥相对,中国渴望持续发展,美国为保霸权极力拑制,俄乌战火和西方国家的制裁令中俄关系更加密切,今年中中国促成伊朗和沙地恢复外交关系,又迎接了叙利亚总统出席亚运开幕,在中国西边的和平前景不禁令人憧憬,可是以巴局势的出现,美国又掺和其中,令中东局势风起云涌;在南面的澳洲在新任总理上台后释出了中澳关系破冰的善意,但澳洲同时是五眼联盟之一,而且由美国主导兴建核潜艇计划,令南太平洋的和平加添了变量;邻近西南的印度既和俄国保持良好关系,而美国在亚洲仍需要印度来制衡中国,所以不愿意开罪这个人口大国,印度周旋在中间得到莫大的好处,有利其发展国内经济。其他如日本、台湾和菲国更不用多说,就是依仗美国的势力,对中国表现出狐假虎威的势头,不过,这些国家只能制造小麻烦来缠绕中国,长远不能阻挡中国的发展。
中美角力的大势已成,绝不会一下子和好如初,从2024年开始没有5-7年的明争暗斗是不可能的,世界的纷乱短时间内只会有增无减,古人言: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当彼此的利益出现腐蚀性的伤害时,大家就会放下彼此的分歧,相信会在不远矣的将来会重新缔结友好的氛围,拭目以待。
流年的政治环境,庚金禄于申,又得戊戌依傍,金气萧杀不亚,庚金以木为财,虽然距离年干较远,但其势锋锐,咄咄逼人,从流年立春八字推敲,西方对中国打压会先松后紧,一为讨利,二为当前世界大局已经纷乱,在某些事情上需要中国的支持,同时美国又步入大选年,营造强势形象,软硬兼备的对策必不可少,因此在某程度上大家还可以摸下酒杯,不过到了第三至第四季度时,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又出现“变脸”,总之中国不能存有一丝的希冀,须秉持自身发展的靭劲,继续向“红阳盛世”发展。
反观中国,2023年通关后经济未似预期反弹,的确出现过低潮时期,但随着疫情稳定,之前受影响的经济活动从冬眠状态下苏醒过来,虽然面对西方的出口有下降势头,目前中国出口疲弱固然与终端市场需求下降、而且西方政府呼吁企业“降低供应链风险”等因素有关,从数字上观察今年7月出口同比下降14.5% ,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,显示中国经济复苏乏力;今年10月,中国货物出口额下跌了6.4%比市场预期下跌的3.3%,表现更逊色;另一项10月数据,中国的进口货物上升3%比较市场预期下的跌4.8%,背道而驰,反映内地的消费能力未必是预期中的偏弱,相反是外围的经济环境偏弱,欧美市场不振,疫情后复苏的力度远不如预期,同时受高息和通胀影响,不少民生的消费力被削弱,没有余钱购买大量进口物品。反观中国在政府全盘监督规划下,经济逐步步入正轨,对入口货需求增加,中央今年初订立国民生产总值的升幅要达到5%或以上,到头三季已经超额完成,只要第四季的升幅不少于4.4%,相信全年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。相对其他地区,2023年上半年,韩国的出口额下跌12.3%,香港下跌16.1%,台湾下跌18.1%,相对之下,内地同期的出口额仍有3.7%升幅,表现已是亚洲地区表表者。
因此国际政治环境仍然是中西博弈,大家不要抱有大和解的美好愿望,虽然11月习拜在三藩市再见会面,中方提出两国关系的“五个支柱”,但与美方仍是各自表述,对台独问题始终未有共识,只是在高层军方沟通上展开对话,说明大家是在避免误判而发生冲突,背后反证美方的舰机仍会继续游走在台海之间,否则就根本不必军方高层互相通气。
英澳日等国家靠近美方的走向是不容否定的,当然当中有些国家采取两方政策,经济需与中方合作,军事需与美方协同,这一种取态相信会维持一段时间,这也许是政治新生态,最近澳纽领袖相继访华,就是走这条路线。亚洲人口大国印度,近年积极发展追赶中国,依赖庞大人口红利,相信发展会更快,外界估计印度崛起,其经济将超越德国与日本成为世界第3。知名哈佛学者艾利森(Graham Allison)指出,印度出生率几乎是中国的2两倍,但中间存著很多变量:首先早在90年代有人预测印度经济很快会超越中国,但预测落空;其次尽管印度过去2年快速增长,但经济规模仍远低于中国。21世纪初,中国制造业、出口和GDP约为印度2~3倍,现在则是印度5倍;科研方面:中国的科技数理毕业生将近2倍于印度;中国2% GDP用于研发,印度只有0.7%;AI方面,中国是美国唯一全球竞争对手,中国拥有全球 65% 的人工智能专利,而印度仅为 3%;再者,劳动人口素质和数量更重要,中国生产效率高于印度,而且2亿人脱贫,印度10%人仍然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;在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上,印度也比中国差得更远。过去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虽然希望帮助印度来制衡中国,但李光耀谈论相关问题时坦言“不要把印度与中国相提并论。”大家不要忘记中华文明的底气深厚,而且中国从来不好惹事,而且一直寻求和平共赢,“和气生财”相信在一运到来前,大家会有更深的体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