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干支纪年出现较晚,大概萌芽于西汉,成熟于东汉。汉章帝元和二年(公元八十五年),朝廷下令全国推行四分历与干支纪年。当时历法家以夜空上木星在黄道十二宫的位置作为年支根据,木星绕日一周是地球的11.682年,在地球上观察,每年木星顺行一个宫位,即今年在子宫,明年到丑宫,第三年到寅宫……。
因木星绕日周期少于十二年,故每十二年在地球观察都会移前少许,86年便移前了一个宫位,历家称之为超辰现象。
汉武帝太初元年,历家更正木星在十二宫出现的超辰现象,将丙子年改为丁丑年。到了汉成帝末年,由刘歆重编的三统历,又把太初元年改回丙子。
东汉以后,历家再没有用超辰法修正太岁每86年移前一个宫位的偏差。因此,仍有人认为年支是根据木星绕日周期制定的,又说因木土两星相会的周期是60年,所以制定六十甲子周期。但这种说法看来是不真实的。因为,东汉至今二千年,干支纪年没有间断过,也没有再以超辰法调整过,太岁木星仍以每86年移前一宫位运行,如是经过二千年,木星在十二宫已经前移了二十三次。故此,目前甲历上的年支,与地球上观察木星在黄道十二宫的实际所在宫位并不一致。每年太岁巡宫变成民间习俗,因为现行甲历上的年支已无天象校正和确定。
甲历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,每六十年重复一次,这种时间循环制式,在世界历法上罕见。因为制历者都知道,时间是不会倒流的,一年复一年,无论古今中外,年号只会递增而不会回头,为何甲历的年干支在六十年便重复?唯一的解释,六十甲子干支纪年的真正用途并非用作记录历史时间,它只反映五行在日地运行时出现的变化,而这种五行变化是周期性的。
读:《点算八字真机》了解更多,本书揭示了命运的“真机”就在时间,时间就是日和地的天体运行,它支配了每个人的贵贱穷通和岁运吉凶,称为天地连线。透过命例支持论证,具有严谨的科学性。加之张力和九柱同参的操作方法,论断吉凶,无一不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