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量学理文章分析 / 罗量“命运科学”命理随笔 A004

干支“宇宙定位

六十甲子干支纪年的真正用途是,反映正行在日地运行时出现的周期性变化

天干和地支如何组成六十甲子?

《三命通会》论人元司事一章,对天干地支有一段深入的描述:“夫一气浑沦,形质未离,孰为阴阳。太始既肇,裂一为三,倏忽乃分,天得之而轻清为阳,地得之而重浊为阴,人位乎天地之中,禀阴阳冲和之气。故此轻清者为十干,主禄,谓之天元,重浊者为十二支,主身,谓之地元,天地各正其位,成材于两间者,乃所谓人也。”

历史上,普遍认为干支是黄帝命大挠氏所作。

隋代萧吉《五行大义》述:“支干者,因五行而立之,昔轩辕之时,大挠之所制也。蔡邕月令章句云,大挠采五行之情,占斗机所建也,始作甲乙以名日,谓之干;作子丑以名月,谓之支。有事于天则用日,有事于地则用辰。”这段话指明干支乃因五行而立,由方位(斗机)所建,以日月为用。

干,天干简称,共十干;

支,地支简称,共十二支,

干支对配,作六十甲子。

干支的出现,是先民立足地球,探索时空的见证。早在商朝后期,考古学家在帝乙时代的一块甲骨上,发现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列表,学者认为是当时的日历。这说明在三千年前商朝时已开始使用干支纪日。

以干支纪年出现较晚,大概萌芽于西汉,成熟于东汉。汉章帝元和二年(公元八十五年),朝廷下令全国推行四分历与干支纪年。当时历法家以夜空上木星在黄道十二宫的位置作为年支根据,木星绕日一周是地球的11.682年,在地球上观察,每年木星顺行一个宫位,即今年在子宫,明年到丑宫,第三年到寅宫……。

因木星绕日周期少于十二年,故每十二年在地球观察都会移前少许,86年便移前了一个宫位,历家称之为超辰现象。

汉武帝太初元年,历家更正木星在十二宫出现的超辰现象,将丙子年改为丁丑年。到了汉成帝末年,由刘歆重编的三统历,又把太初元年改回丙子。

东汉以后,历家再没有用超辰法修正太岁每86年移前一个宫位的偏差。因此,仍有人认为年支是根据木星绕日周期制定的,又说因木土两星相会的周期是60年,所以制定六十甲子周期。但这种说法看来是不真实的。因为,东汉至今二千年,干支纪年没有间断过,也没有再以超辰法调整过,太岁木星仍以每86年移前一宫位运行,如是经过二千年,木星在十二宫已经前移了二十三次。故此,目前甲历上的年支,与地球上观察木星在黄道十二宫的实际所在宫位并不一致。每年太岁巡宫变成民间习俗,因为现行甲历上的年支已无天象校正和确定。

甲历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,每六十年重复一次,这种时间循环制式,在世界历法上罕见。因为制历者都知道,时间是不会倒流的,一年复一年,无论古今中外,年号只会递增而不会回头,为何甲历的年干支在六十年便重复?唯一的解释,六十甲子干支纪年的真正用途并非用作记录历史时间,它只反映五行在日地运行时出现的变化,而这种五行变化是周期性的。

读:《点算八字真机》了解更多,本书揭示了命运的“真机”就在时间,时间就是日和地的天体运行,它支配了每个人的贵贱穷通和岁运吉凶,称为天地连线。透过命例支持论证,具有严谨的科学性。加之张力和九柱同参的操作方法,论断吉凶,无一不中。

罗量子平“命运科学”课程

罗量老师近年致力提升子平命理的科学内涵,经过三十年专心钻研,今日终于为子平命理论证了一套完整的和具备系统性的演算法,为原来莫衷一是的命理文化,寻回它被遗忘已久的科学成份。九柱同参、分组点算,量化分析,奠定了“子平正宗”之法规。罗量透过一系列的著作及命理教学,把子平命运科学,从被动的命运推算,提升至主动的命运缔造,让这门学科更具实用价值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. 网站内容受到保护不容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