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平命理無論提及日主本身,還是推算五行生剋時,都涉及五行十神的強弱,南宋徐升《淵海子平》附錄的「元理賦」,就有五行之間強生弱、弱生強、強剋弱、弱剋強的論述。不過,直至現代,子平算命還未有將量化應用在五行的強弱生剋方面。坊間八字書作者的量化,主力放在定八字原局日主的旺弱方面,比方將天干計1,地支計3,藉此體現地支力比天干大三倍。也有人將木火土金水、印劫傷財官配上數值,經過一番計算,決定日主的旺弱專從。
二O一一年出版的《點算八字用神》,羅量老師提出對量化的看法。
「古人算子平,看生剋,斷吉凶,只說輕重強弱,不言明幾輕為之輕,幾重為之重,約約莫莫,是是但但,令子平斷事留下灰色地帶。今人學命,凡事要數據,要量化,做老師的時常被間:『幾多為之多?幾少為之少?』」
書中文章寫一位父親,抱著女兒返學途中猝死的八字歲運九柱同參。
「數一數出事年月日時的干支,一共十二個官殺及兩個劫比,將十二個官殺兩個劫比加入原局四柱,看看變成甚麼樣子?吳聲缺破局之時,九柱干支會成二十個官剋四個劫,……忌神輾轉攻,生死有命,絲毫不差。」
羅量老師在這部書得到吳聲缺猝死的啟發,開始了寬鬆量化五行十神在九柱同參時的數量,過了一段時間,再提出了計算干支張力的公式。直至現在,量化九柱同參時的五行組態,已經十分完善,子平命理以五行生剋斷吉凶的法規,進入可量化時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