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柱由時月二支編碼
雖然萬民英說金木水火土備於一日,五行之不相離,但仍然沒有說清楚為甚麼今日木明日火,今日的木從哪裏來?王氏的意見是值得深思的,日柱輪替是甚麼道理?背後有何天象令五行氣天天在變?以干支五行編定的甲曆,是否能真實地反映日地運行的五行變化呢?
甲曆的時空系統,建立在地球自轉及公轉上,地球自轉一周十二時辰,公轉一周十二月,時和月各以十二支配之。積十二時辰為日,積三十日為月,積十二月為年,年復年,六十年為一甲子周期。
從這個角度看,甲曆的陰陽五行皆由時和月出發。因此,在甲曆年月日時干支中,真正反映出地球在太陽系中確實位置的,就只有時支和月支二字,甲曆年月日時的干支陰陽五行,就是由這裏確立的。
的確,八字中除了時支和月支兩個字,其餘六個字,包括日干,並非從天象而來。話雖如此,由於先民的干支設計體現了河圖五行天地生成的概念,符合五行氣天地連線的客觀性,因此干支五行系統並非抽象的機械輪配,而是日地時空五行狀態的確實反映。
談到干支所帶的五行,我不同意五行是實物、或者來自五大行星,也不同意「五行只是單純的文字符號」的說法。五行的背後,指向天地陰陽的盈縮進退,由時空(四季及方位)闡發,帶有質和能之特性,五行氣雖不能捕捉、不能看見,但並不抽象。晉代郭璞《葬書》有云:「五氣行乎地中,發而生乎萬物。」五氣就是五行氣,地中指東南西北中,即遍及周界,是萬物生發之源。因此,五行氣是實在的。我們雖然沒有看見量子,但知道量子並不是單純的文字符號。
我們尤其注意到,萬民英強調的天人合一及天人感應,並非一句沒有根據的空話,生命由天地父母所生,人離天地即亡;一切生命,既然來自日地,廣義上,人人都與天地合一,人人都是天父地母之子。
然而,王氏也沒有說錯,日干五行平均輪配,並非天象。地繞日一回歸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一日,以每十日天干輪配一次計,那麼,十干在黃道上的位置,每年向後移五又四分一日。即是說,每年的日干支並非重複出現在黃道的同一點上。不但日柱如是,年柱也如是,前文已談過,現時年支每十二年輪換,並非與木星過宮同步。還有,月時干的配置也是輪配,沒有天象為憑。
以今天的觀點看,這一套以干支作為記錄年月日時的時空系統,其實相當於一組系統程式編碼,編碼的基碼由時月二支確立,其它六個子碼,包括年日干支,以及月干時干,則由基碼按程式要求自動編寫出來。
在干支時空系統中,年月兩柱反映地球公轉,日時兩柱反映地球自轉,年月和日時兩系統各自獨立,月積為年,時積為日。由公轉系統推出的年月干支,與由自轉系統推出的日時干支,各自運行,互不從屬。八字中真正反映日地相對位置的,只有月支和時支。月支是公轉,時支是自轉。其它六個字,並非天象,純屬五行。
由干支時空系統推排出來的四柱八字,是日地五行氣的組合,反映日地在天體中當下位置的五行強弱輕重,它是一組編碼,是天地連線的五行值。甲曆干支時空系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時間整體,年月日時並非各自獨立的物理量值,在推算人生命運時,反映了真正的日地狀態,且必須四柱同參,並作為一組完整編碼看待。
萬民英也許可以如此向王氏解釋:在甲乙日的木氣,丙丁日的火氣,戊己日的土氣,庚辛日的金氣,以及壬癸日的水氣,的確並非來自天象,因為日干是由時支按程式編排出來的,真實反映了地球自轉的時日關係所表現的五行狀態,學理是精密的,推算過程是完善的。故此,雖然日干的五行沒有直接反映日地的天象,但作為干支時間系統整體中的一個編碼而言,日干的五行是否天象的反映,其實不是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