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與寒食
每年西曆四月五日前後是清明節,而清明節卻起源於寒食節。
傳說春秋戰國時代,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父親晉獻公寵妾驪妃的迫害而與隨從流亡外地。
有次在逃亡途中迷了路,好幾天沒法找到食物,眼看重耳公子快要餓死,其中隨行大臣介之推竟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,煮熟給重耳充飢,救了他一命。重耳流亡十九年返國即位,後來更成奉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。即位後的晉文公,給每位曾經跟隨他流亡的大臣論功行火賞,其時,適逢介之推回鄉探母,晉文公因此而忘記了賞𧶽介之推。後來經旁人提醒才記起往事,晉文公怠內疚,便親自到介之推的老家綿山探訪,但卻找不介之推的蹤影。介之推是出名的孝子,因此有人獻計,指如果放火燒山,介之推為了母親,一定會出來的。結果晉文公下令放火燒樹林,不過大火燒了三天三夜,介之推也沒有出現,待至大火熄滅後,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了介之推和他母親的屍體,他們被活活燒死了。大臣在屍體旁發現了一片寫著血書的衣襟:
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
柳下做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
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
晉文公十分傷心,遂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,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,以後,每年的這一天全國都要禁火,只食冷飯,以示追憶之意。
次年寒食節,晉文公到介山拜祭介之推,發現那棵柳樹已長出了翠綠的嫩條。晉文公便上前折了一支柳條,編成一個圈戴在頭上,隨從的臣子也紛紛仿效,於是,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命名為「清明柳」,這一天定為清明節。
由於上巳(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,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)、寒食、清明三個節日的日期相當接近,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、重疊,逐漸不作有明顯的劃分了,後來再演變成今日的清明節掃墓傳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