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与寒食
每年西历四月五日前后是清明节,而清明节却起源于寒食节。
传说春秋战国时代,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父亲晋献公宠妾骊妃的迫害而与随从流亡外地。
有次在逃亡途中迷了路,好几天没法找到食物,眼看重耳公子快要饿死,其中随行大臣介之推竟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,煮熟给重耳充饥,救了他一命。重耳流亡十九年返国即位,后来更成奉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。即位后的晋文公,给每位曾经跟随他流亡的大臣论功行火赏,其时,适逢介之推回乡探母,晋文公因此而忘记了赏𧶽介之推。后来经旁人提醒才记起往事,晋文公怠内疚,便亲自到介之推的老家绵山探访,但却找不介之推的踪影。介之推是出名的孝子,因此有人献计,指如果放火烧山,介之推为了母亲,一定会出来的。结果晋文公下令放火烧树林,不过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介之推也没有出现,待至大火熄灭后,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之推和他母亲的尸体,他们被活活烧死了。大臣在尸体旁发现了一片写着血书的衣襟:
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
柳下做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
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晋文公十分伤心,遂下令将绵山改称介山,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,以后,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都要禁火,只食冷饭,以示追忆之意。
次年寒食节,晋文公到介山拜祭介之推,发现那棵柳树已长出了翠绿的嫩条。晋文公便上前折了一支柳条,编成一个圈戴在头上,随从的臣子也纷纷仿效,于是,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命名为“清明柳”,这一天定为清明节。
由于上巳(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,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)、寒食、清明三个节日的日期相当接近,彼此的习俗便互相渗透、重叠,逐渐不作有明显的划分了,后来再演变成今日的清明节扫墓传统。